来源:Kaiyun最新官网 发布时间:2024-09-07 16:55:32
自主排便本来是件稀松平常的事。对于很多低位直肠癌患者来说,却成为了遥不可及的梦想。一旦肿瘤长在距齿状线CM以内,就被视为保肛手术的禁区。今天(7月29日),记者从江苏省肿瘤医院了解到,陈奶奶和孙叔叔(化名)就遇到了这样的不幸。他们的直肠肿瘤距齿状线CM,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,要想根治肿瘤他们就要失去肛门。辗转多地求医后,在江苏省肿瘤医院直肠外科,杨柳主任团队和“达芬奇四代机器人”联手,终于帮他们圆了“保肛梦”。
70多岁的陈奶奶,半年前被诊断为低位直肠癌,在外地化疗后肿瘤缩小到约3×2.7CM大小,具备了手术切除条件,但因肿瘤位置距离齿状线CM,多地医院均告知无法保留肛门。得了癌症已经是沉重的打击,再听说无法保留肛门,让陈奶奶更觉雪上加霜。
50多岁的孙叔叔面临的情况很相似,他被确诊为早期低位直肠癌,手术能轻松实现根治,但是因为肿瘤位置极低,肿瘤下极距齿状线多斤,体型瘦长骨盆狭窄,被医院告知在术中要切除肛门,通过腹部造口排便。
面临艰难选择,他们都没放弃。经多方打听,来到江苏省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找到杨柳主任,表达了强烈要保留肛门的愿望。
杨柳主任没有拒绝他们,经过充分的术前评估后,手术团队为他们分别实施了机器人经腹经肛联合经括约肌间切除术(ISR手术)。2个小时的手术,不仅切除了肿瘤,还保留了肛门括约肌的功能,术后病理证实肿瘤已根治性切除,目前他们恢复良好,实现了肛门自主排便。历经磨难终于如愿保肛,两位老人逐渐回归了正常生活轨道。
杨柳主任介绍,这两位老人强烈要求保肛的愿望给了手术医生很大的动力。长期以来,肿瘤长在距齿状线CM以上或是以下,是能否实行保肛的界线。很多患者在切除肿瘤的同时要切除肛门,做永久造口的APR手术。术后改道在腹部造口排便,会影响他们的生活品质及社会交往,其中很多人因此产生非常严重的心理问题,生理的肿瘤消失了,心理的“肿瘤”却长出来了。为了改善低位直肠癌患者的生存质量,近年来,江苏省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一直在探索借鉴国内外最新的治疗方法,努力为患者保住肛门,超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极限一再被打破,从2CM,到1CM,再到0.5CM。杨柳主任说,能够这样不断挑战禁区,得益于四代达芬奇机器人这个“好助手”。
杨柳主任介绍,直肠位于盆腔,周围都是骨性结构和重要的神经血管包绕,尤其是男性患者,骨盆狭长,空间极小,手术暴露和肿瘤分离极其困难,成为保肛手术的“绊脚石”。基于这样的解剖特点,达芬奇机器人最早在国外运用于前列腺癌手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。现在用于它的“邻居”直肠癌手术也很适合。与普通的腹腔镜手术相比,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很有明显的优势。一是更灵活,拥有“三头四臂”的达芬奇,具有可540度旋转、7个自由度的仿生机械臂,手术时在狭窄的腔隙里暴露肿瘤很困难,以往肿瘤前有器官组织时,医生要想尽办法将其“搬开”,操作中会损伤周围器官组织,但是手术机器人就能“翻山越岭”,绕到障碍物背后做手术;二是更清晰,视频影像平台可将手术区放大为10-15倍的裸眼3D视野,比腔镜视野扩大1倍,把肉眼不易观察的组织架构清晰地呈现出来,帮助医生识别肿瘤与周围组织的界限,可有很大成效避免术中血管神经损伤,最大可能地保留肛门括约肌的功能;三是更稳定,腔镜手术时医生难以克服手部抖动,特别是连续多台手术后更难以避免,手部轻微抖动经过数十厘米腔镜手术器械的传导,到达手术部位时抖动会放大(即“筷子效应”),易导致操作点发生偏移,而机器人的滤震作用可以从始至终保持稳定,避免因为手抖等意外划伤组织的风险,使手术更精准安全;四是更轻松,低位直肠癌手术一直是“体力活”,为了充分暴露手术视野,手术医生和助手都会满身大汗,几台手术下来医生往往精疲力尽;而机器人手术实现了人机合一,能达到眼-手-机械臂的协调,主刀医生轻松地坐在几米外的操纵台上操作。有了机器人的“巧手慧眼”加持,医生手术更加挥洒自如,手术时间变少,手术质量更高,肛门形态和功能的保护更安全,手术的后遗症也明显减少。
据介绍,杨柳主任团队联手四代达芬奇机器人,已完成了40例肠癌根治手术,其中中低位直肠癌患者17例,5例距齿状线CM,均成功保留了肛门的功能。